新闻资讯News Center

展赛 浙江麻纺厂——“一河串百艺”之非遗解读No15

来源:小九足球直播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03 09:53:08

  以运河为纽带,立足拱墅面向八省(市)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和高校设计工作室,串联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开展“一河串百艺”运河非遗文创潮。以此,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并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和生活场景需求的文创产品融入当下生活,进而助推运河非遗产品实现落地转化。

  大赛对全国范围征集参赛作品,鼓励所有符合本届大赛主题及参赛要求的设计开发文创产品的设计企业、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师、产品设计机构、独立设计师、创意设计团队、相关院校设计专业师生等个人和单位,均可参加活动,选送作品。

  浙江麻纺厂在中国纺织行业历史上具备极其重大的地位和影响。作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浙江麻纺厂曾是中国麻纺织行业的领军企业。1949年9月底,“杭州麻纺织厂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浙江解放后第一个新建的国营企业开始筹建。1950年5月15日,厂子更名为浙江麻纺织厂,正式成立,接受省工业厅直接领导,翟翕武为第一任厂长。这是浙江解放后自主新建的第一个国有大厂。该厂在麻纺织品质和产量方面一度处于领头羊,不仅曾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浙江麻纺厂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该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积极做出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该厂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工业的典范”。

  曾经的浙江麻纺织厂有各类建筑几十幢,职工上万人,厂里学校、医院等配套一应俱全。厂区搬迁后,这座办公楼还保留着,成为了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浙江麻纺厂是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随市场变化和城市建设需要,浙江麻纺厂也因搬迁不断缩小规模,原址仅保留有一处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的苏式行政大楼,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湖州街198号。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瓦悬山四坡顶,立面清水砖墙与白色外墙涂料相间,粉白墙上有黑色阴刻线。建筑主入口设在南立面中央,外挑式门廊,大门上方的墙体刻有简单的浮雕;内部格局为中间走廊、两侧房间形式,在建筑中间及东西两端各设有楼梯一部;木楼板、木门窗等构件均保存较好。

  在杭州创立黄麻纺织厂一是因为杭州及其周边地区盛产黄麻,原材料不成问题;二是由于麻袋在建国初期属于急缺物资,运粮要用、运盐要用,战场上更是十分紧俏的万能物品;三是杭州周边运输便利,水运陆运条件都不错;四是当时生产麻袋的利润比较丰厚,有利于政府提高收入;五是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非常容易吸纳大众就业。

  到1953年年底,浙江麻纺厂职工总人数达4526人,年工业总产值达4266万元,麻袋产量2359万条,麻布23万米,麻纱线万元,麻袋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结束了我国麻袋依靠进口的历史。

  在朝鲜战争期间,作为战略物资的麻袋,每三个就有一个是这里产出的。此时的浙江麻纺厂厂区面积达数百亩,各类建筑几十幢,是拱墅地区的第一大厂,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黄麻纺织基地。

  人们说以前在资本主义工厂做工的的状态是迟到早退。可是在社会主义的浙麻厂,人们更热衷于早到迟退,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生产环节,各种劳动模范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蔚然成风。据老职工王景葆说,当时有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叫做软麻油,用来软化麻纤维,提高麻纺织品的品质,是麻纺织业重要的生产原料之一。但当时这种原料是需要进口的,而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十分厉害。我国原本的存货慢慢的变少,软麻油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一路高升,而且基本上有价无市。

  浙江麻纺厂的建厂目的,一是发展工业,增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总实力;二就是维系民生,给生活在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以衣食无忧的福祉。所以,这里的建设蓝图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保障全员、社区化、自给化的目标。从婴儿室、托儿所到职工医院一应俱全。职工医院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

  当时杭州城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想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去看看浙江麻纺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访问团体始终络绎不绝。来自于甘肃省的牧民代表在参观完麻纺厂以后,甚至说:“我们正真看到了这个麻纺厂,好像用望远镜看到了社会主义远景”。可以说,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工厂的典型样板。当时浙江麻纺厂的生活幸福指数在杭州城是数一数二的,人们也为自己能在浙江麻纺厂上班感到自豪,而这份自强精神的薪火也将在这片土地不断延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该厂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推行“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建立了企业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

  浙江麻纺厂1951年就成立了职工业余学校,聘请了大量教师帮大家脱盲。所教育的职工总量占到全厂职工的六层以上。从1981年起,工人学校还开办了中复班和高复班,在普及教育方面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当然,除了基础文化教育,在专业培训领域,浙麻厂做的也是有声有色。1979年以来,工厂先后开办了黄麻纺织机械、工业公司管理两个电大班、两个纺织机械中专班和一个医疗护理班。还有近百名职工参加了宁波纺专、电大经济类、工大夜大等学习。通过这一些努力,浙麻厂职工的基础文化、工作业务逐步的提升。在1982年,全厂有过统计,技术工人在7级以上者占到8.3%,六级占到31.9%,五级占到23.3%。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必然推动工厂劳动生产率的逐步的提升。正是因为工厂与员工的和谐关系,浙麻厂的员工也实际做到了爱厂如家。工作上任劳任怨、有情况加班加点、义务劳动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