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Center

明朝丝织手工业重心南移原因探讨

来源:小九足球直播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15 16:49:08

  冶金业、纺织业和陶瓷业,如果说这三个手工业真正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去做,那就只有纺织业了。

  最早的纺织业是丝织业,我国是丝绸大国,许多外来使者都惊叹于这种工艺手法。全世界我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汉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启,我国的丝绸走出国门、远销欧洲,成为当时的名贵用品。每个事物的发展都得经历大起大落,同样丝织业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的,直到明朝才基本定型。

  丝绸是何时产生的,直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它的具体时间。只能从1926年在山西出土的半蚕茧文物和1958年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丝绸纺织工具推测从上古时代就有了简单的丝绸。

  商周时期是手工纺织业崭露头角的时期,也是制度由奴隶制慢慢地过渡到封建统治的时期,制度的疏漏,让一些劳动力被释放,冶铁业的成熟发展解放了一部分的个人生产力,提花丝织物慢慢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技术的高度成熟,让丝织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了一条产业链。丝绸有了分支:绢、绮、锦。

  在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割裂、战乱的局面让丝绸发展缓慢,大批劳动力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北方,转向南方,同时带走的还有技术。后来隋唐统一让丝织业有所发展,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让大一统局面再次被分割,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整体局面是南北总体大分割下的区域割据状态。丝织业也在战火中进退两难。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江南丝织业由于没战乱、先天条件优秀,丝织业迅猛发展。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丝织主要产区。这一段时期的商业开始有所发展,官方在重要产区设官营织机构,丝织业发展趋于规模化,势头大好。元朝政治环境严峻,官营丝织业占主流,民间丝织业开始受到打压,发展龙空间狭小。明朝时丝织业的发展已经定型,无论从地区分布还是技艺方面,都达到完全成熟。

  明代是一个承上启下和具有世界性转折意义的朝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社会制度上形成了高度集权状态,二者的矛盾成就了江南地区的繁荣,江南地区的主要产业体系就是丝织业,江南丝绸成为专门供应宫廷的指定地点。

  丝织的原料来自蚕吐的丝,所以丝织的品质与桑树的品质紧紧相关,桑树喜欢温暖湿润的的气候,而江南地区的气候正合适于桑树的生长。有史料记载“景泰四年(1453)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至额将。直隶坏,徐大雪数尺,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牛畜冻死万计是春...罗山今河南罗山大寒,竹树鱼蚌皆死...”。

  可见明代后期北方的寒冷程度,既然桑树适合于江南气候,那么丝织的产地自然而然就在江南了。应市场对丝织的急需,江南丝织业扩大规模,快速发展。

  明朝的江南丝绸的生产方式有“局织”和“领织”两种,局织是轮班徭役,领织是民间机户。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让很多机户使用丝织工具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农政全书》这样记载:“一灶内,火烟入于卧奕,以热串盆。一人执爨,以供二釜。二盆之水,为沟以泻之,为内

  以后闭之。二人直釜,专打丝头。二人直盆主缫。即五人一灶,可缫丝三十斤,胜于二人一车一灶缫丝十斤也。是五人当六人之功。一灶当三缫之薪矣。”

  明代后期就已经有了5种丝织工具“绫机、绢机、罗机、纱机、绸机”,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让更多丝织精品闻名于世。

  纵观丝织业的发展的起起落落,就知道在社会的安定时期丝织业发展迅猛。在明朝建立之初,少不了武力夺权,这些战场的地方大多分布在于北方,还有一些边境少数民族时不时的骚扰让北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劳动力就开始转移,百姓都想过安居乐业的日子,于是很多人开始举家南移,这就导致江南地区有了很多廉价的劳动力。

  北方的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有地的百姓就可以靠农业经济来补贴家用。而且传统的观念使百姓不会选择商业经济,守着土地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一些没有地的百姓迫于生计就会选择南下行商,这也是南方多了许多廉价劳动力的原因之一。

  因为北方依靠小农经济,缺少市场,人口没有南方多,所以平均每个人身上的的赋税就会比南方多。北方由于长时间受封建统治影响,一直以来的赋税都比较沉重,所以在每个新帝上任之后都会采取减轻税收的政策,来给人民减负。相较于北方,南方市场经济更为自由,没有过于沉重的赋税,更适合自然经济的发展。

  由于江南地区多为靠海地区,海上运输较为方便、发达。不似北方内陆地区,所以南方的丝绸更容易走出国门,海外其他几个国家就知道这是江南地区的丝绸,南方丝绸的商业信誉更容易让海外市场所接受。

  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并没有让丝织走失。丝织依旧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我国也仍然是全球丝绸和生丝的出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