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Main Business

凝固着郑州纺织历史的国棉三厂将建特色历史文化街留住记忆

来源:小九足球直播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07 02:06:19

  始建于1954年的郑州国棉三厂,曾代表着郑州纺织工业的高光时刻。然而,跟着时间的不断推移,66年匆匆而过,这座曾经历辉煌、繁荣和衰落、搬迁的老厂,如今已经人去楼空。该厂那些作为“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郑州纺织基地代表性工业建筑,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如今被存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记录纺织工业发展和工人生活历史的苏式居民楼。

  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真实记录城市的经济发展及文化变迁。9月14日,记者在国棉三厂采访时了解到,为了留存城市记忆,记录郑州纺织业的发展,展示郑州纺织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郑州市中原区将在国棉三厂原址上,打造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

  “三厂马上要改造了,俺家可能得从这座楼上搬走了!”9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棉纺路郑州国棉三厂门口时,看到马路对面的家属区宿舍楼前,一些居民正围在那里看《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政府关于《郑州市国棉三厂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通知。住在临街楼上的张大妈看了通知后,有些惆怅,毕竟,做为一名曾经的纺织女工,这是当年厂里分给她的唯一一套宿舍,她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尽管居住条件比较差,可一旦要搬走,还真有点舍不得。

  走进国棉三厂厂区,该厂的原副厂长孙广义和副总工程师石金玉,站在破旧的老办公楼前百感交集,昔日厂区车间里那机声隆隆、工人在纺织机前日夜忙碌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可如今,办公楼大门紧锁,里面空无一人,而办公楼后面的那些大车间,已被拆除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的商品房楼。

  自2000年年底退休后,今年已经80岁的孙广义很少来厂里,尤其是2012年厂里拆迁后,他再也没有踏进厂区大门,是怕看了难受。孙广义和记者说,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至今已66年。“一五”时,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被国家确定为“四大新兴纺织基地”。

  “当年,纺织厂中有一个顺口溜:一厂马路,三厂楼,四厂平房碰破头,五厂污水到处流。”孙广义说,郑州六大棉纺厂建成后,因一厂生活区的马路比较宽,三厂跟北京二棉、石家庄二棉和西北四棉是用同一张设计图纸建设的,其生活区是苏式小洋楼,每个楼顶都有烟囱,成了特色,所以三厂被称为当时中国纺织行业的“四朵花”之一。厂区和生活区建设得比上海的厂还好,当时走遍全国这么漂亮的厂也没几个,吸引了许多国内国外的纺织企业来学习参观。

  现如今,三厂办公楼显得“蓬头垢面”,与其身后的现代化商住楼相比,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办公楼为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中间为3层,两边为2层,原本典型的苏式大斜顶房檐也入乡随俗,加了中式风格,成了平顶。办公楼一楼走廊没有窗子,北侧大门通往生产车间,南侧则是卫生间、澡堂和附属房。两端是两个大食堂,以前可供一两千职工吃饭。

  “过去,厂里的食堂设有蒸汽炉,许多职工会带饭上班,有专门照看饭盒的人。上班时,你把饭盒往蒸汽炉里一放,到吃饭的点再来取就行。办公室的二层北侧墙壁靠上是一排玻璃窗,窗子不大。北方冷,窗户大了能源消耗大。计划科、劳资科、干部科都在东头,吊扇用了半个多世纪现在还能用。”孙广义说,以前,厂里的硬件设施相当高!

  “我有四个儿女,都是国棉三厂的职工,我们一家人,都很热爱这个厂,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三厂。”面对记者的采访,85岁的该厂原副总工程师石金玉老人十分动情,眼角也湿润了。

  石金玉老人1953年从郑州纺校毕业后,就分配到正在筹备建设的郑州国棉三厂当技术员。后来,他的妻子也成了三厂的纺织女工。他的四个儿女,从小在三厂的职工宿舍里长大,加上老母亲,一家7口当年都挤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棉纺厂住房最紧张,能分到房子就算不错了,小点也能凑和。”石金玉说,当时屋子里只能摆下两张上下铺床,楼上两家职工共用一个1平方米的小厨房。他的儿女们从小在纺织工人的生活圈里长大,即使生活条件贫困,仍渴望成为三厂的职工,后来都梦想成线年代,每到周末,就会有单位和三厂搞联谊、办舞会,其中不乏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舞会只是幌子,实际上,人家是想通过这一些活动牵红线、搭鹊桥,跟我们厂的纺织女工结缘。”孙广义和记者说,那个年代,棉纺厂效益好,是郑州最好的单位,三厂女工多,各机关单位的小青年都瞄着呢。毫不夸张地说,国棉厂在上世纪的30多年里,一直是国家财政和外汇的“聚宝盆”。

  采访中记者得知,国棉三厂家属区目前留存着30余栋苏式居民楼。这些居民楼于1953年陆续开建,采用苏式风格,楼体方正,没有阳台,斗篷式大屋顶,华美中又不失庄严肃穆,居民虽然希望住上设施更完善的高楼大厦,却又不忍舍弃住了五六十年的老房子。82号楼的李金宝老人是1968年住进这里的,说这房子冬暖夏凉,木质屋顶,不用水泥,只用硼灰、黄沙、白石灰加青砖砌墙。地板一打蜡又滑又亮,红漆水杉木窗几十年不变形。由于房子带拐角,每层朝东南西北四方的住户都有,基本上一条回廊有四户住。“房子最紧缺时,一层住十几户,几乎一个房间住一户,哪有几室几厅的说法。”

  孙广义说,那个年代,纺织厂工人的素质很高,没人攀比物质享受,争着为厂里做贡献。尽管住的条件差,可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拼命。

  “我是退休多年后才知道,老孙的大儿子当年在布机车间里干活,因一个班要蹲着干8个小时,把腿都废了,也没向厂里提过任何要求,真令人佩服!”石金玉老人说,孙广义的大儿子是布机车间的工人,需要蹲在机器前工作,因每天蹲的时间太长,导致膝盖严重受损,可他却强忍着病痛继续干活,最后成了残疾,连路都走不成了。

  1954年,26岁的朱康林从上海国棉八厂来到三厂,那时他怀着憧憬,来到北方,成了三厂的总会计师。从大上海来到郑州,朱康林并不失落,那时棉纺职工待遇好,工资比国家干部都高,三厂是纺织工业部命名的“红旗工厂”。当时国棉厂有“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说的是纺织机一转就是钱,产出的产品都不愁卖。

  据孙广义介绍,1980年前后,国棉三厂扩招工人,加大生产。在厂工人最多时达到了1万多人。三厂建厂50年大庆时,统计出50年来该厂累计上缴利税16.6亿元,为国家赚回了33个同等规模的纺织企业。

  在2011年郑州市规划局编写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三厂大门和办公楼位列其中。

  今年8月,郑州市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综合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工作已真正开始启动,据河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消息,郑州市中原区三厂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已获得审批,项目估算总投资137万余元,计划2021年12月完工。该项目建筑改造总面积为59850.13平方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旧建筑改造工程、旧建筑拆除工程、改建商业工程、建设纺织工业博物馆工程、室外景观改造工程等五个部分。目前正在进行的意见征求和入户摸底。

  据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筹建办公室有关人员介绍,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国棉三厂)规划建设的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实际展陈面积9000多平方米。计划2021年博物馆的基建工作能够实现,2022年面向公众开放。”

  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之所以选择放在国棉三厂,一方面因为三厂的办公楼和车间等建筑既是市文保单位,又在首批郑州市中心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棉三厂的苏式建筑,最具时代特征和代表性。“因此,从留存城市记忆、记录城市发展轨迹这个方面来说,建设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有它独特的意义。”孙广义说,建设这样的博物馆,不仅能给像他一样的老纺织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还能更好地宏扬纺织精神。

  据悉,郑州市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综合改造项目将通过场景复原和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已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纺织工业时代,使游客在游览、体验工业时代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感人故事中,体会郑州产业工人尤其是纺织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